供热行业属于关乎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以市场化原则实施特许经营有利于保障公众利益,提高运行效率。相关企业主要通过市场竞争取得经营权,在供热许可经营期内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运营,并依据政府定价向终…
摘要:一、发展环境:政策经济双向推动,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城市供暖作为社会民生服务,主要由政府主导。在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导言概括:一、发展环境: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城市供热快速发展城市供热是利用集中热源,通过供热管网等设施向热能用户供应生产或生活用热能的供热方式。城市供热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和社…
根据中电联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5.64亿千瓦,包括:火电装机容量13.32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4.135亿千瓦,风电3.654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3.926亿千瓦。全口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2.13亿千…
尹明博众智合(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中国电力项目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专委会委员全面客观认识新形势下的我国能源问题,理解我国与美欧能源发展的差异性,外部挑战和内部压力,理清发展方向…
未来电力系统建设的目标就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无碳能源将逐步取代化石能源成为发电的主力。1.中国发展新型储能的必要性电力系统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未来…
近日,发改委、住建部等五大部门联合印发县域垃圾焚烧指导意见。政策发布后,引发行业的热议,有人说,这是我国垃圾焚烧正解决“大”的问题后,开始回头补“小”的短板了,未来五年100吨级、200吨级的装备将迎发…
1、 火电灵活改造、工业蒸汽:熔盐储能更广阔的应 用场景熔盐是一种优良的传热储能介质。本系列报告上篇所述的光热发电系统中,熔盐 同时扮演了传热和储能介质。硝酸盐具有工作温度区间广、储能密度高、无需高 压…
上海市围绕碳中和愿景下对负碳技术的需求,2022年10月,上海市印发的《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要求实现地热能多元化高效综合利用,提出研究地下能源结构一体化高效换热技术、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平…
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具有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在发展低碳经济,开发生物质能能源上似乎有着天然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因素制约江西的发展。
1.双碳战略提高新能源占比,大规模并网造成消纳难题1.1.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风光发电量持续走高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快速增高,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成必然趋势。随着 双碳战略目标的推进,电力系统处于高速清洁化变革…
一、热泵概述 热泵是一种由电能驱动,能够高效利用低品位热能的加热装置。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可以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但不能自发地沿相反方向进行。热泵基于逆卡诺循环原理,用少量电能驱动机…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联美控股( 600167 ) ;惠天热电( 000692 ) ; 宁波能源 ( 600982 ) ;华通热力( 002893 ) ;京能电力( 600578 ) ;华电国际( 600027 ) ;金房节能( 001210 ) ;东方环宇( 603706 ) ;工大科雅( 301197 …
原文标题:2021年中国余热锅炉行业现状分析,余热改造推广比例低,提升空间大一、余热锅炉综述余热资源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可回收利用而尚未回收利用的能量,被认为是继煤、石油、天然气、水力之后的第五大常规能源…
10月以来,随着北方较多省区气温下降,冬季供暖启动在即。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今日(10月17日)举行的首场记者招待会上,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表示,目前北方地区陆续进入冬季供暖,正会同有关方面…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能源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引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政策背景下,热电企业抢抓能源转型战略尚属初始阶段,寻求改革升级之路,实现新的…
2020年9月,中国向全球提出“双碳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两年多来,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双碳目标下,既有建筑改造如何配合能源结构的变化?在9月8日的第十四届全国既有建…
“3060双碳”转型目标的设定,带火了新能源行业以及跟碳中和相关的赛道。有了碳排放数据和来源,只要紧扣“碳排放”这个核心,就容易对碳达峰碳中和有个提纲挈领的了解:哪里碳排放多,哪里就可以着重发力;哪些…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全球性降碳减排趋势为天然气消费提供较大增长空间,然而乌克兰危机造成的天然气供应减量加大了煤炭的使用,从短期看天然气面临煤炭的替代性挑战。我国天然气外采比例较高,势必会受到国际市…
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期间 ,“碳中和与煤炭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第十二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作主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