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亿院士:余热回收——未来的“零碳热源”|PM2.5&CO2论坛

来源:绿会融媒 作者: 关键词: 余热利用 余热回收 零碳热源        收藏 0   

2021
12/28
11:37
绿会融媒
分享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2021年12月15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工作委员会结合双碳战略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组织召开PM2.5CO2论坛,邀请20余位院士、专家共同参会,研讨PM2.5居高不下的原因,深度解析降低PM2.5的途径和创新技术。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通过细致翔

20211215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工作委员会结合双碳战略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组织召开PM2.5&CO2论坛,邀请20余位院士、专家共同参会,研讨PM2.5居高不下的原因,深度解析降低 PM2.5的途径和创新技术。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通过细致翔实的讲解,对“余热回收与减碳降污-进展与趋势”进行了主题介绍绿会融媒现将发言内容整理分享如下: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感谢有机会参加PM2.5&CO2论坛,今天就“余热回收与减碳降污-进展与趋势”为主题进行介绍。余热是未来中国社会在零碳环境下最主要的零碳热源生活生产中包括北方冬天的建筑采暖都是低品位热源,大概一年40亿GJ,有5.6亿千瓦的最大热需求强度,现在是热电联产,甚至于区域锅炉房还使用着大量的化石能源,导致包括PM2.5的排放,也包括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生活所用。

 

 

另外轻工业生产过程还需要大量的低品位热量,像造纸、纺织、印染、皮革、制药食品等等它们有的需要热水提供热量,或者是低压蒸汽那么现在这些热量也都是燃煤燃气锅炉,还有像江浙一带的热电联产,目的也是为了给他们提供生产用热,这些加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一年的需求量也在3亿吨标煤左右,需要75亿GJ的热量。这两项一年是5亿吨煤,然后排放15亿吨二氧化碳,同时这还是PM2.5的重要产生源。

 

 

供热,除了城市还有农村的小散煤供热,所以在零碳目标下,怎么解决这些热源需求,能不能给他们提供零碳热源同时把污染物排放一起治理我想这可能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之一,那么未来的热源从哪来?现在是化石能源社会,燃料燃烧就会得到热量,各种低品位的热量就出来了,将来零碳能源的时候指的是什么?风电光电、水电、核电,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满足这么大的低品位热源需求,而这些电它都是直接出电,不是先出热,没有燃料以后只能是生物燃料,我们可以拿热电力去直接获得热量,通过电加热来实现但是这实际是特别好的高品位能源转变为低品位能源,成本高让很多人觉得这不合适,所以最合适的是用热泵把电力热量从低位热源提起来,再加点电,然后产生热量来满足需求。这样去做一份电能够出好几份热,从不同的角度下看低温是多少度,高温是多少度,接近的话效率就会特别高,能出8份-10份,相差较远的话也能出上2-3份。

 

 

今天我们不讨论热泵,就想说要用热泵这是好事,但并不是拿点电就能出这么多热的,它必须有一个低温下的热量,低温下的热量从哪里来?是否还有其他的比低温要好得多的各类低品位热源哪里有这样的余热除了自然的空气、水、地底之外,像延安现在还有5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的核电,将来要搞到2亿千瓦,这时大伙都觉得核电必须好好发展就在北方就能有1亿千瓦的核电,这核电发出电来,剩下的余热就都排到海里去了。这就是为什么把那核电站建在海边将来要是北方有1000万的核电,每年往海里就得排30亿GJ的热量。刚才说缺热量,其实是缺40亿GJ的热,这样一年就能排出30亿GJ,未来一定还保留一部分调峰的火电此外现在一说起来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工业,像冶金钢材有色建材等这些东西中国最后还一定会有,只是生产工艺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即使变了,它还需要排热,生产过程能散出大量的热来,这是一定的,因为它耗能耗完能之后,做完产品,然后能源最后转化成热量,产生低品位热量估计的结果也得有20亿GJ。

 

 

再就是各种生产生活排放的低品位余热现在越来越多,比如说计算中心排热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设施,有用蒸汽的地方,只要用蒸汽,他排出去的热量初步估算也有10亿GJ。要是这些热量在冬天的功率都用起来,能用到70%,冬天能出5亿千瓦,就能满足120亿平米的供热要求,大概是未来北方城镇供热建筑面积需要的75%就是能满足3/4。剩下的那些再拿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热泵再解决,但是这是指的冬天满足功率的要求,可是实际上全年排热量要大得多,光冬天最多用了一小半,90亿GJ的话,冬天才最多用了40亿。

 

 

当余热资源成为特别宝贵的宝贝的时候,是不是就应该发展跨季节储热方式,把全年的热量都存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供应建筑采暖,还有刚才说到的那些轻工业生产过程的用热,通过直接用或者拿热泵给提到它想要的点上去,这时候把这些个余热资源都充分用起来,就会变得特别好玩了。

 

 

所以以后配合低碳能源发展,大规模的跨季节储热,就变得非常之重要。实际上各国都在加速这方面开发,尤其像欧洲,比如北欧这十几年来一直在做,中国也在开始做,对各种技术方案都进行了深入的技术经济分析和一些实验。

 

 

前几年在内蒙古一整个山头地下都埋上了100多米的管来出热,通过直接往地底下灌水,多数情况下温度品位损失较大,所以最后还是一个大的热水池,跟热水库似的加保温盖飘在上面,防止它的热量从表面飘走,这大概是目前技术经济比起来最可行的办法,在欧洲已经有了实际运行的装置,比如在西藏张家口也有

 

 

那么关键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和土地问题,到哪里找合适的地理条件,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势使得储热成本能在一立方米的热水量少于100块钱人民币,要是能够办成就特别好,它可以采集全年各个季节的各种低品位余热,给它热量的温度调成一致,从而解决我们未来热源不足的问题。下一步就能实现热源和热需求之间的解耦。

 

 

那怎么解决这二者之间时间上的矛盾?有大规模跨界储能的事就可以解开了,包括跨季节的时间不一致,夏天处理冬天用。这样一来,利用余热的热量采集设备是一笔大的投入,而且比较复杂,但是以前光冬天满足采暖要求,一年只有1/3的时候用利用率就比较低所以储热装置就要让它全年都利用起来,从而加快这块投入的回收期,并且提高供热的可靠性,因为供热总得安全可靠,总得什么时候都得有,但是我有跨界储备装置,这时候心里就踏实了,不用再备用热源,也不会影响供热。

 

 

一般意义上跟各种其他能源相关的事比起来,这并不是非常大的投资,同时我们还发现可以好好把沿海核电搞好,不光是把余热收集起来,是拿余热做海水淡化这样每年除了供热以外还能产生100亿立方米的淡水,以此来解决淡水不足的问题我们如果是在北方地区实施,春夏秋一共得存25亿的热量余热,要是90度存起来,放热放到20度,70度温差,那么需要90亿立方米的总的出水容量,一共1万亿,一万亿跟各种其他的跟能源相关的比起来,这并不是非常大的投资,同时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发现,还可以好好把沿海核电搞好,不光是把余热收回来,而是拿余热做海水淡化,做出热淡水,每年除了供热还能产生100亿立方米的淡水,解决水的淡水不足的问题,因为中国是一个缺水国家,这就跟南水北调的总量差不多,每年也就是100亿立方米

 

 

同时避免沿海的核电导致的热污染,我们可以把全年的工业排热得以回收,从而还可以减少大量的工业用冷却水,进一步缓解北方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那么要实现这些,跨界储能在里头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调蓄平衡关系,让全年这些热都能好好使用。所以畅想一下未来的系统该是什么样的,有大的集中的管网,这种各种热量:像核电的余热、电厂的余热、工业余热、数据中心的余热,都能通过热泵升温都到大管网里。

 

 

大管网连着大规模的一个或者两个跨季节储热的装置,实际就是巨大的热水池子,然后春夏秋冬都可以满足各个时候的工业用热,它通过热泵可以整合,当然还能满足冬天建筑的采暖需要。这就是一个全面采集各种余热,为各种不同需求提供服务,未来支撑我们零碳能源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让零碳能源系统除了有电的供应,还有热力的供应。

 

 

中国已经在北方绝大多数除了青海之外的县级以上建立,而且很多北方的省会城市也正在陆续建造大规模、跨区的几十公里长距离的热网,除了北京之外,其他的各大城市像天津、石家庄、保定、兰州、西安等,在旁边100公里以内都能找到足够的余热热源,所以这个供需关系是平衡的这几年在长距离输送的基础上得到了明显的突破,使得我们热水循环输送的经济距离就能达到100公里左右。如果输热淡水的经济距离能到200公里,这样的话就要把沿海核电余热充分挖掘利用

 

 

我们国家发展零碳余热系统,有很好的条件,一个是国内各省会已经正在建大热网,具备丰富的热电联产经验,好些电厂都实现了热电联产余热的深度回收,也有大量工业余热回收的成功案例,相关的关键设备和技术现在都已具备当然还有些关键技术还需进一步开发完善

 

 

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希望大家多提建议,共同把中国的余热工程做起来,配合零碳能源系统,配合零碳电力系统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我蓝天

 

 

(本文根据作者口述整理,文字未经其本人核对。直播内容及相关视频、图文传播版权为绿会融媒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授权)

 
投稿联系:投稿与新闻线索请联络言过 13601277774(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heating58@126.com。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自绿会融媒,作者: 不详。中能登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
凡来源注明中能*网的内容为中能供热网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更多>为您推荐
广告
广告
广告

APP

中能热讯随身的行业商务资讯

中能热讯APP随身热讯

扫码下载安装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