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报道 | 两会前瞻:多位代表、委员热议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费心懿 关键词:        收藏 0   

2023
03/03
13:14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

2022年,我国新能源产业继续突飞猛进,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风电、光伏发电装机位列世界第一,储能电池装机规模高速增长。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在新型储能领域正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储能产业腾飞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关注到了储能产业的


2022年,我国新能源产业继续突飞猛进,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风电、光伏发电装机位列世界第一,储能电池装机规模高速增长。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在新型储能领域正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储能产业腾飞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中能供热网两会专题:《2023全国两会能源专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关注到了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接受媒体群访时强调,当前,不稳定性制约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储能的大规模应用将为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提供坚实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CFO钟铮在其《关于支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写道,在欧洲能源危机、双碳目标、新能源建设高速发展等背景下,新型储能产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在《关于加快推进电池储能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指出,以电池储能为主的新型储能是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59.4GW,同比增长37%。其中,抽水蓄能占据最大比重,累计装机达46.1GW。

鼓励抽水蓄能项目积极上马

抽水蓄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汉元代表表示,抽水蓄能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储能方式,储能成本在0.21-0.25元/KWh,相较其他技术成本最低。离河抽水蓄能又是未来发展抽水蓄能的最主要方向。根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目前已发现的全球离河抽水蓄能站点达61.6万个,仅需其中不到1%的站点,即可支撑全球100%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对我国而言,占国土面积仅1%的浙江就有3200个潜在站点,具备1.1万GWh储能容量,足以支撑我国构建100%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我国有条件像兴建大型水利设施那样,集中精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集中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用5到10年时间基本全部完成,率先构建起我国以抽水蓄能为主,电化学和其他储能方式为辅的储能系统,有力支撑我国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助力能源转型,同时拉动水泥、钢材、电气设备等相关产业发展。此外,离河抽水蓄能电站还能起到类似湿地公园的效果,可调节水库周围的大气,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有关抽水蓄能的政策密集出台。

2021年4月30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633号文)明确抽水蓄能电站执行两部制电价,以激励性监管的方式核定容量电价并纳入输配电价,保证经营期40年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6.5%,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化开发。

2021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规划,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投产总规模1.2亿千瓦左右。

2022年以来,抽水蓄能项目频繁上马。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抽水蓄能行业分会的最新数据披露,截至2023年2月16日,“十四五”期间已核准抽水蓄能电站共计67个项目,装机规模合计为9219.1万千瓦,项目投资金额合计约为6116亿元。其中,2021年核准电站11个,装机规模合计1380万千瓦,投资金额约898亿元;2022年核准电站48个,装机规模合计6889.6万千瓦,投资金额约4514亿元;2023年至今已核准电站8个,装机规模合计949.5万千瓦,投资金额约685亿元。

新型储能政策“查漏补缺”

针对新型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钟铮在其《关于支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提到,按照我国“十四五”能源规划的目标,2025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亿千瓦,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将达到7.2亿千瓦(占比24%)。目前全国灵活调节容量只有0.5亿千瓦左右,距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相对于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调节性能优良,建设速度快,不受地域限制,因此世界各国对此都非常重视。

但是,新型储能技术仍处于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初期,面临不少问题和隐患,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影响我国能源战略安全,主要表现为一是新型储能实际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价值;二是投资回报机制不完善,影响行业投资积极性。

以更好地激励新型储能健康快速发展,钟铮建议,一是建立新型储能共享传统抽水蓄能容量电费机制;二是建议给予必要的政策补贴,并建立储能碳积分制度;三是出台金融支持和财税减免政策;四是激励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解决共性技术难题;五是统筹锂资源开发,稳定市场价格。

曾毓群在《关于加快推进电池储能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指出,以电池储能为主的新型储能是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内电池储能产业快速增长,但产品良莠不齐,对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并网运行带来新的安全可靠性挑战。

曾毓群建议,一要参照核电级安全,建立以失效概率为依据的电池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体系,并将该体系纳入到重大项目招标条件,引导电池储能迈向以“核电级安全”为标杆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集成系统这一关键领域,加强电化学储能系统测试评估与实证,建设国家级电化学储能实验验证平台。

三要加强电池储能数据的统计发布和共享。建议国家储能平台数据分级分类面向电池企业有序开放,以便电池企业支持平台建立更为准确的储能电站安全预警模型,为储能电池产品的不断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建议储能主管部门和支撑机构参照工信部委托动力电池联盟按月发布厂家电池装车数据,定期发布有公信力的国内储能电池并网总量及生产商并网量数据,为电站设备选型提供关键数据参考。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费心懿


 
投稿联系:投稿与新闻线索请联络言过 13601277774(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heating58@126.com。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 费心懿。中能登载本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
凡来源注明中能*网的内容为中能供热网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更多>同类资讯
广告
广告
广告

APP

中能热讯随身的行业商务资讯

中能热讯APP随身热讯

扫码下载安装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顶部